【路北】路北区图书馆举办“和非遗面对面”——手绘皮影培训活动
发布时间:Thu Jun 13 17:05:33 GMT+08:00 2024来源:路北区图书馆编辑:王瑶
值6月8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为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读者们了解中国特色皮影文化,近距离体验“非遗”文化魅力,深切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路北区图书馆举办“和非遗面对面”——手绘皮影培训活动。
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原北京皮影剧团演员。师承北京皮影路家班第五代传人——路宝刚先生,路海先生,路连达先生学习皮影戏的表演和制作,代表作《三打白骨精》《水漫金山寺》《太阳的传说》《猪八戒学艺》《猴子的心》等。思雨轩皮影传承工作室创始人。
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张伟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读者讲解皮影的历史渊源:唐山皮影又称滦州影、乐亭影、驴皮影,是中国皮影戏中影响最大的种类之一。通常认为滦州影戏初创于明代末期,盛行于清末民国初年,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2006年5月20日,皮影戏(唐山皮影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皮影戏,旧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操纵者在“窗”后操纵影人做各种形象逼真的表演,同时配合演唱以及灯光、布景、音乐、唱腔等艺术形式的烘托,曲折生动地演绎故事。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读者放映本人实景演绎的经典皮影戏,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活灵活现地刻画人物,表达剧中人物的情感,受到小读者们的热烈欢迎。
皮影的雕刻要经过刮皮浆皮、拓样雕刻、着色涂油、拼钉装杆几个步骤。皮影分两部:人物和砌末,人物造型分为生、小、大、鬓、丑等。
讲解完皮影的构成和角色造型后,张伟老师带领小读者绘制皮影,读者们现场手工涂色,通过亲自参与制作,进一步理解皮影的内涵和魅力,更好地传承并发扬传统文化。
皮影——唐山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品牌,是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先人亲手创造并留给我们的历史财富。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底蕴,增强了城市的软实力,为人民日益增强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
本次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营造了健康、祥和、文明向上的文化氛围,提高读者们对中国国粹艺术的认识,了解皮影艺术的历史渊源,深入感受艺术之趣,品鉴国粹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