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

  • 市/州选择
  • 区/县选择
信息资讯
  • 信息资讯
  • 文化直播
  • 文旅活动
  • 场馆预订
  • 文化e课
  • 文旅品牌
  • 遗产保护
  • 文化团队
  • 活动信息
  • 艺术培训
  • 艺术演出
  • 艺术展览
  • 百强示范点
【展览】丰润区“芹园鸟趣”摄影展——刘明俊作品展
活动时间: Fri Jan 05 15:19:00 GMT+08:00 2024-Fri Jan 05 15:19:00 GMT+08:00 2024   已结束
活动地点:线上展览
咨询电话:
主办单位:

从空中俯瞰丰润,占地1650亩的曹雪芹文化园像一颗绿色的宝石,镶嵌在丰润城区北部。这里,连通还乡河水系,“平沙落雁”如诗如画,大观湖莲叶接天;这里,草木葳蕤,曲径通幽,充满了自然的野趣;随着人们爱鸟、护鸟意识的提高,这里还成为了鸟类的乐园,圈外人想象不到,这儿常见的鸟类有近70种。

在曹雪芹文化园,常年活跃着一群摄影发烧友,他们自费购买数万元的摄影器材,踏着晨露出发,沐浴霞光而归,有一次,为了保护一只孤雁不被猎鸟者伤害,几个人顾不上吃午饭,一直守护到鸟儿飞离。他们把对家乡的热爱,对鸟类的喜爱,凝聚到一幅幅生态摄影作品中,用镜头记录下了这些“人类朋友”的一个个可爱的瞬间。我们遴选部分作品,分别进行网上展示,以飨读者。


作者:

刘明俊,中摄联盟注册摄影师,中摄联盟河北省协会会员,唐山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唐山老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二十二冶摄影协会会员。

擅长拍风景,各种昆虫植被,以及各种鸟类。

 

1.jpg


翠鸟

 

2.jpg


3.jpg


佛法僧目翠鸟科的鸟类都可以统称为“翠鸟”,它们大多羽色艳丽多彩,外形大头小脚。别看翠鸟娇小美貌,却相当凶猛,生活在水边的它们不但吃鱼虾,也捕捉昆虫甚至小型鸟兽,进餐前还要将猎物先“摔打”一番。

 

大苇莺

 

4.jpg


大苇莺(学名:Acrocephalus arundinaceus):为鹟科苇莺属的鸟类。常栖匿于河边或湖畔的苇丛间,有时也飞至附近的树上。在繁殖时期,常高踞巢附近的芦苇顶端及树枝上,高声鸣叫。鸣声富于音韵,颇为动听。性十分机警。主食昆虫。

 

5.jpg

大苇莺喂食杜鹃幼鸟

 

黄苇鹣

 

6.jpg


7.jpg


黄苇鹣(jian),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鸟类红色名录。喜在长有芦苇、蒲草等挺水植物的水塘、沼泽中,轻慢踱步、机警静观、侍机捕食。长嘴、利爪及黑色飞羽和棕黄色腹羽是其主要的外形特征。有“捕鱼能手"的美称。

 

文须雀

 

8.jpg

 

灰头绿啄木鸟

 

9.jpg

 

灰喜鹊

 

10.jpg


白脸鸟

 

11.jpg

 

红胁蓝尾鸲

 

12.jpg

 

红胁蓝尾鸲(学名:Tarsiger cyanurus)俗名:蓝点冈子、蓝尾巴根子、蓝尾杰、蓝尾欧鸲。体型略小而喉白的鸲。特征为橘黄色两胁与白色腹部及臀成对比。雄鸟上体蓝色,眉纹白;亚成鸟及雌鸟褐色,尾蓝。雌鸟与雌性蓝歌鸲的区别在喉褐色而具白色中线,而非喉全白,两胁橘黄而非皮黄。

 

小太平鸟

 

13.jpg


小太平鸟(学名:Bombycilla japonica)为鸟纲太平鸟科的鸟类,体长约16厘米。尾端绯红色显著,与太平鸟的区别在黑色的过眼纹绕过冠羽延伸至头后,臀绯红。次级飞羽端部无蜡样附着,但羽尖绯红。缺少黄色翼带。一般生活习性与太平鸟相似,以植物果实及种子为主食,秋、冬季所见的食物有卫矛、鼠李,兼食少量昆虫。


白眉姬鹟

 

14.jpg


白眉姬鹟(学名:Ficedula zanthopygia)是小型鸟类,体长11-14厘米。雄鸟上体大部黑色,眉纹白色,在黑色的头上极为醒目。腰鲜黄色,两翅和尾黑色,翅上具白斑。下体鲜黄色。雌鸟上体大部橄榄绿色。腰鲜黄色,翅上亦具白斑。下体淡黄绿色。栖息于海拔12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地带的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多在树冠下层低枝处活动和觅食,也常飞到空中捕食飞行性昆虫。食物主要有天牛科、拟天牛科成虫、叩头虫、瓢虫、象甲、金花虫等鞘翅目昆虫。

 

东亚石䳭

 

15.jpg


形目鹟科石鵖属的鸟类。俗名谷尾鸟、石栖鸟、野翁,根据其英文名译为西伯利亚石䳭(Siberian Stonechat)或亚洲石䳭(Asian Stonechat),原黑喉石䳭分化出三个独立鸟种,即本种亚洲石䳭、史氏石䳭(学名:Saxicola stejnegeri)和欧洲石䳭(学名:Saxicola rubicola)。黑喉石䳭是中等体型(14厘米)的黑、白及赤褐色石䳭。雄鸟头部、喉部及飞羽黑色,颈及翼上具粗大的白斑,腰白,胸棕色。雌鸟色较暗而无黑色,喉部浅白色。


黑水鸡鸟

 

16.jpg

 

黄眉柳莺

 

17.jpg


黄眉柳莺(学名:Phylloscopus inornatus,英文名:Yellow-browed Warbler)是雀形目莺科柳莺属的鸟类,中文俗名树串儿、槐串儿、树叶儿、白目眶丝。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黄眉柳莺是中国最常见的、数量最多的小型食虫鸟类。它们的体型比麻雀小得多,背羽以橄榄绿色或褐色为主,下体淡白,嘴细尖,常在枝尖不停地穿飞捕虫,有时飞离枝头扇翅,将昆虫哄赶起来,再追上去啄食。

 

黑尾蜡嘴雀

 

18.jpg


黑尾蜡嘴雀(学名:Eophona migratoria)又名蜡嘴、小桑嘴、皂儿(雄性)、灰儿(雌性)。该物种雄雌异形异色。中型鸟类,体长17-21厘米。嘴粗大、黄色。雄鸟头辉黑色,背、肩灰褐色,腰和尾上覆羽浅灰色,两翅和尾黑色,初级覆羽和外侧飞羽具白色端斑。颏和上喉黑色,其余下体灰褐色或沾黄色,腹和尾下覆羽白色。雌鸟头灰褐色,背灰黄褐色,腰和尾上覆羽近银灰色,尾羽灰褐色、端部多为黑褐色。头侧、喉银灰色,其余下体淡灰褐色,腹和两胁沾橙黄色,其余同雄鸟。


大斑啄木鸟

 

19.jpg


大斑啄木鸟(学名:Dendrocopos major)又名赤鴷、臭奔得儿木、花奔得儿木、花啄木、白花啄木鸟、啄木冠、叼木冠。小型鸟类,体长20~25cm。上体主要为黑色,额、颊和耳羽白色,肩和翅上各有一块大的白斑。尾黑色,外侧尾羽具黑白相间横斑,飞羽亦具黑白相间的横斑。下体污白色,无斑;下腹和尾下覆羽鲜红色。雄鸟枕部红色。本物种未列入保护目录,但受到非法捕猎的威胁,中医传统理论认为本物种全体有滋养补虚、消肿止痛的功效,刺激了对本物种的捕猎。另外由于本物种喜食很多林业害虫,因此被誉为“森林医生”。


白头翁

 

20.jpg


头鹎(学名:Pycnonotus sinensis,英名:Light-vented Bulbul 或 Chinese bulbul),又名白头翁 、白头壳仔(台语),是雀形目鹎科小型鸟类,为鸣禽,冬季北方鸟南迁为候鸟,台湾亚种于台湾为留鸟,平均寿命约10到15年。白头翁常见于东亚,台湾宜兰平原,中国大陆则是在长江南部的大多地区,以及香港,琉球群岛(八重山群岛,冲绳等),性活泼,不甚畏人。食昆虫,种子和水果,属杂食性,雄鸟胸部灰色较深,雌鸟浅淡,雄鸟枕部(后头部)白色极为清晰醒目。

 

长尾山雀

 

21.jpg


银喉长尾山雀(学名:Aegithalos caudatus),是雀形目山雀科的小型雀类,俗称十姐妹、团子、洋红儿、银颏山雀。

体长一般在10至12厘米左右,尾长约占或超过体长一半。在冬季全身绒毛较厚。头顶黑色具浅色纵纹,头和颈侧呈葡萄棕色(指名亚种头部纯白),背灰或黑色,翅黑色并具白边,下体淡葡萄红色,部分喉部具银灰色斑,尾较长,呈凸尾状。行动敏捷,来去均甚突然,常见跳跃在树冠间或灌丛顶部,生活在欧亚大陆各种环境的树林中,群居或常与其他雀类混居,以昆虫及植物种子等为食。

 

北红苇鸟

 

22.jpg

 

鹪鹩

 

23.jpg

 

鹪鹩属(学名:Troglodytes)是一类小型鸣禽,身长在10-17厘米之间。头部浅棕色,有黄色眉纹;上体连尾带栗棕色,布满黑色细斑;两翼覆羽尖端为白色。整体棕红褐色,胸腹部颜色略浅,翅膀有深色波形斑纹,嘴长直而较细弱,先端稍曲,无嘴须,即有也很少而细。鼻孔裸露或部分及全部被有鼻膜。翅短而圆,初级飞羽8枚。尾短小而柔软,尾羽大多12枚,亦有8或10枚者。

 

锡嘴雀

 

24.jpg


锡嘴雀(学名:Coccothraustes coccothraustes),又名蜡嘴雀、老西子、老醯儿、铁嘴蜡子;鸟纲,雀科。栖息于平原或低山阔叶林中,成群活动。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猫头鹰

 

25.jpg

 

燕雀

 

26.jpg

 

红脚隼

 

27.jpg

 

乌鸫

 

28.jpg


乌鸫(学名:Turdus merula)是鸫科鸫属的鸟类,分布于欧洲、非洲、亚洲,常栖于林区外围、小镇和乡村边缘、甚至瓜地、亦见于平野、园圃、乔木上以及有时在垃圾堆和厕所附近觅食。是杂食性鸟类,食物包括昆虫、蚯蚓、种子和浆果。雄性的乌鸫除了黄色的眼圏和喙外,全身都是黑色。雌性和初生的乌鸫没有黄色的眼圏,但有一身褐色的羽毛和喙。乌鸫是瑞典国鸟。

参与评论 
热门推荐

“扫一扫”

获得更多

意想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