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全力抗击新冠疫情时刻,为配合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及爱鸟周活动,倡导懂鸟、爱鸟、护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我们组织了2022年度“爱的家园”鸟类摄影作品展。这是丰南区摄影人以及野生动物保护志愿者几年内历经千辛万苦踏遍全区范围内的海岸线、河流、草泊、荒地、洼淀等地跟踪拍摄的鸟类照片,全面展示了我区境内野生鸟类的多样性,愿这些摄影作品能够引领大家走入五彩缤纷的鸟类世界。
作品欣赏
《青头潜鸭》高国昌
青头潜鸭:是雁形目鸭科潜鸭属的鸟类。体圆,头大,繁殖期雄鸭协助雌鸭选择营巢地点,在地面刨出浅坑或集一堆苇草筑巢。雌雄共同参与雏鸟的养育,在沿海或较大的湖泊越冬。全球数量仅存不足500只。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021.3.20拍摄于唐山南湖。
《石鸡》刘玉玺
石鸡:是中型雉类。栖息于低山丘陵地带的岩石坡和沙石坡上,以及平原、草原、荒漠等地区。性喜集群,以草本植物和灌木的嫩芽、嫩叶、浆果、种子、苔藓、地衣和昆虫为食。分布于欧洲、西伯利亚、阿富汗、伊拉克、伊朗以及中国。是巴基斯坦的国鸟。属国家“三有“保护动物。2020.6.17拍摄于辽宁北票。
《蓑羽鹤》李秀清
蓑羽鹤:大型涉禽。是鹤类中个体最小者。为高原、草原、沼泽、半荒漠及寒冷荒漠栖息鸟种,分布至海拔5000米。飞行时呈“V”字编队,颈伸直。叫声如号角似灰鹤,但较尖而少起伏。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019.6.18拍摄于内蒙古。
《铁嘴沙鸻》高国昌
铁嘴沙鸻:属中小型涉禽。通常沿海岸线、河道迁徙。生活环境多与湿地有关,离不开水。栖息于海滨、岛屿、河滩、湖泊、池塘、沼泽、水田、盐湖等湿地之中。国家“三有“保护动物。2021.5.4拍摄于曹妃甸南堡。
《苇鹀》高国昌
苇鹀:鹀科鹀属的小型鹀鸟。春季一般生活于平原沼泽地和沿溪的柳丛及芦苇中,秋冬多在丘陵、低山区的散有密集灌丛的平坦台地和平原荒地的稀疏小树上。常在地面或在树枝上觅食。其食物主要是芦苇种子,杂草种子,也有越冬昆虫、虫卵及少量谷物。分布于俄罗斯、朝鲜以及中国的东北、西北、华北、华中、华东等地。国家“三有“保护动物。2021.4.10拍摄于丰南黑沿子。
《血雉》刘玉玺
血雉:别名血鸡、松花鸡,雄鸟大覆羽、尾下覆羽、尾上覆羽、脚、头侧、腊膜为红色,故称血雉。其别名甚多,各地皆异。因其羽毛形似柳叶,且沾绿,又称为“柳鸡”;因其主要栖于松林和云杉林,食松(杉)叶和种子,又称为“松鸡子”;又因其脚红色,称“红脚鸡”者最为普遍。主要分布于中国,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017.11.9拍摄于四川川西高原。
《夜鹭》韩世泽
夜鹭:是中型涉禽,体长46-60厘米。栖息和活动于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区的溪流、水塘、江河、沼泽和水田地上。夜出性。喜结群。主要以鱼、蛙、虾、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世界多有分布,国家“三有“保护动物。2015.4.26拍摄于丰南区人民公园。
《银喉长尾山雀》徐建新
银喉长尾山雀:是雀形目山雀科的小型雀类,俗称十姐妹、团子、洋红儿、银颏山雀。行动敏捷,来去均甚突然,常见跳跃在树冠间或灌丛顶部,生活在欧亚大陆各种环境的树林中,群居或常与其他雀类混居,以昆虫及植物种子等为食。该物种是罗马尼亚的国鸟 。国家“三有“保护动物。2022.4.9拍摄于唐山南湖。
《银鸥》孟东红
银鸥:又名黑背鸥、淡红脚鸥、黄腿鸥、鱼鹰子和叼鱼狼等,数量较普遍。主要消灭有害啮齿类的益鸟。银鸥一般会在陆地上或悬崖上生蛋,一般为三只。它们会保护这些蛋,而它们的叫声亦在北半球甚为闻名。国家“三有“保护动物。2022.2.23拍摄于丰南区黑沿子。
《长尾林鸮》袁俊民
长尾林鸮:是一种中等大小及夜间活动的猫头鹰,喙坚强而钩曲。栖息于山地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阔叶林中,特别是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较多见,偶尔也出现于林缘次生林和疏林地带。主要以田鼠、棕背鼠、黑线姬鼠等为食,也吃昆虫、蛙、鸟、兔,以及松鸡科的一些大型鸟类。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蓝翡翠 》刘国生
蓝翡翠:是翠鸟科翡翠属的鸟类。主要是留鸟,部分为夏候鸟,以鱼为食,也吃虾、螃蟹、蟛蜞和各种昆虫。常单独站立于水域附近的电线杆顶端,或较为稀疏的枝丫上,伺机猎取食物。晚间到树林或竹林中栖息。国家“三有“保护动物。2015.5.22拍摄于唐山南湖。
《中华攀雀》万春
中华攀雀:体型纤小,雄鸟顶冠灰,脸罩黑,背棕色,尾凹形。雌鸟及幼鸟似雄鸟但色暗,脸罩略呈深色。虹膜深褐色,嘴灰黑色,脚蓝灰色。一般栖息于近水的苇丛和柳、桦、杨等阔叶树间。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植物的叶,花,芽,花粉和汁液。分布于俄罗斯的极东部及中国东北;迁徙至日本、朝鲜和中国东部。是国家“三有“保护动物。2020.5.2拍摄于丰南区黑沿子镇黑西村。
《朱鹮》刘玉玺
朱鹮:古称朱鹭、红朱鹭,朱鹮系东亚特有种。栖息于海拔1200~1400米的疏林地带,在附近的溪流、沼泽及稻田内涉水,漫步觅食小鱼、蟹、蛙、螺等水生动物,兼食昆虫;在高大的树木上休息及夜宿;留鸟,秋、冬季成小群向低山及平原作小范围游荡;朱鹮的分布地域已经从陕西南部扩大到河南、浙江等地。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018.10.30拍摄于陕西汉中。
《珠颈斑鸠》王瑾
珠颈斑鸠:又名鸪雕、鸪鸟、中斑、花斑鸠、花脖斑鸠、珍珠鸠、斑颈鸠、珠颈鸽、斑甲,是分布在南亚、东南亚地区以及中国南方广大地区的一种常见的斑鸠。为国家“三有“保护动物。2019.3.16拍摄于丰南区黑沿子。
《棕扇尾莺》刘玉玺
棕扇尾莺:小型鸟类,体长9~11厘米。常见于海拔1200米以下。栖于开阔草地、稻田及甘蔗地,一般较金头扇尾莺更喜湿润地区。求偶飞行时雄鸟在其配偶上空作振翼停空并盘旋鸣叫。国家“三有“保护动物。
《棕背伯劳》薄长青
棕背伯劳:属于中型鸣禽,是伯劳中体型较大者,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区,夏季可上到海拔2000米左右的中山次生阔叶林和混交林的林缘地带。主要以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在树上筑碗状巢,产卵4~9枚,由雌鸟孵化约15天,雏期约15~18天,双亲哺育。国家“三有“保护动物。
《棕头鸦雀》徐建新
棕头鸦雀:一种全长约12厘米。头顶至上背棕红色,上体余部橄榄褐色,翅红棕色,尾暗褐色。喉、胸粉红色,下体余部淡黄褐色的鸟类。常栖息于中海拔的灌丛及林缘地带,分布于自东北至西南一线向东的广大地区,为较常见的留鸟。国家“三有“保护动物。2019.8.6拍摄于唐山南湖。
《丹项鹤》张玉成
丹顶鹤:是鹤类中的一种,大型涉禽,迁徙季节和冬季,常由数个或数十个家族群结成较大的群体。有时集群多达40~50只,甚至100多只。夜间多栖息于四周环水的浅滩上或苇塘边,主要以鱼、虾、水生昆虫、软体动物、蝌蚪、沙蚕、蛤蜊、钉螺以及水生植物的茎、叶、块根、球茎和果实为食。分布于中国东北,蒙古东部,俄罗斯乌苏里江东岸,朝鲜,韩国和日本北海道。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021.9.19拍摄于辽宁盘锦。
《远东山雀》徐建新
远东山雀:属山雀科山雀属,英文译为日本山雀,也被称为东方的山雀,是从大山雀的亚种分化出来的。远东山雀仅有上背部黄绿色,下体灰白色或浅黄色,比较缺少黄色色调。国家“三有“保护动物。2022.3.15拍摄于唐山南湖。
《黑翅长脚鹬》徐建新
黑翅长脚鹬:是反嘴鹬科长脚鹬属的鸟类,又名红腿娘子、高跷鸻。在西伯利亚东部,中国东北、朝鲜和日本繁殖,栖息于开阔平原草地中的湖泊、浅水塘和沼泽地带。主要以软体动物、虾、甲壳类、环节动物、昆虫、昆虫幼虫,以及小鱼和蝌蚪等动物性食物为食。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三有”保护动物。2016.7.10拍摄于唐山黑沿子。
《小白鹭》徐建新
小白鹭:体长52-68厘米,为中型涉禽,全身体羽颇似大、中白鹭,体形纤瘦,全身白色。夏羽枕部有两根细长饰羽,前颈和背着生蓑羽。冬季饰羽及蓑羽脱落。栖息于平原、丘陵和低海拔之湖泊、沼泽地带与滩涂地。以鞘翅目及鳞翅目幼虫、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也吃少量谷物等植物性食物。被列入国家“三有”保护动物。2017.6.17拍摄于丰南毕家圈。
《金框鸻》万春
金框鸻:是一种小型鸻科鸟,全长约16厘米,上体沙褐色,下体白色。有明显的白色领圈,其下有明显的黑色领圈,眼后白斑向后延伸至头顶相连。常栖息于湖泊沿岸、河滩或水稻田边。以昆虫为主食,兼食植物种子、蠕虫等。候鸟,在非洲过冬,其它时候则在欧洲和亚洲西部栖息繁殖。被列入国家“三有”保护动物。2020.4.4拍摄于唐山南湖。
《黑水鸡》王瑾
黑水鸡:是鹤形目、秧鸡科的鸟类,共有12个亚种。中型涉禽,体长24-35厘米。栖息于灌木丛、蒲草和苇丛,善潜水,多成对活动,以水草、小鱼虾和水生昆虫等为食。广布于除大洋洲以外的世界各地。被列入国家“三有”保护动物。2020.6.27帕萨特唐山南湖
《鸿雁》李志信
鸿雁:是鸟纲、鸭科、雁属的大型水禽。体长90厘米左右,体重2.8-5千克。主要栖息于开阔平原和平原草地上的湖泊、水塘、河流、沼泽及其附近地区。以各种草本植物的叶、芽、包括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芦苇、藻类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少量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等动物性食物。性喜结群,常成群活动。分布于中国、西伯利亚南部越冬在朝鲜半岛和日本。2021年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013.8.30拍摄于唐山南湖。
《黑尾鸥》于永玲
黑尾鸥:中型水禽,体长43~51厘米。夏羽两性相似。头、颈、腰和尾上覆羽以及整个下体全为白色;背和两翅暗灰色。翅上初级覆羽黑色,其余覆羽暗灰色,大覆羽具灰白色先端。冬羽和夏羽相似,但头顶至后颈有灰褐色斑。常成群活动。主要在海面上捕食上层鱼类为食。被列入国家“三有”保护动物。2017.3.4拍摄于山东荣成烟墩角。
《红嘴巨鸥》孙长利
红嘴巨鸥:大型水鸟,体长47~55厘米。,嘴粗厚,长而直,颜色为鲜红色。夏羽前额、头顶、枕和冠羽黑色。后颈、尾上覆羽和尾白色,尾呈叉状。背、肩和翅上覆羽银灰色。眼先和眼及耳羽以下头侧白色;颏、喉和整个下体也为白色。主要栖息于海岸沙滩、平坦泥地、岛屿和沿海沼泽地带,常成小群在一起营巢。主要以小鱼为食。也吃甲壳类等其它水生无脊椎动物。是国家“三有”保护动物。
《大山雀》刘国生
大山雀:中小型鸟类,体长13-15厘米。栖息于低山和山麓地带的次生阔叶林、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性较活泼而大胆,不甚畏人。主要以金花虫、金龟子、毒蛾幼虫、蚂蚁、蜂、松毛虫、螽斯等昆虫为食。是国家“三有”保护动物。2015.6.2拍摄于唐山南湖。
《黄鹡鸰》刘国生
黄鹡鸰:体型大小和山鹡鸰差不多,体长15~18厘米。头顶蓝灰色或暗色。上体橄榄绿色或灰色、具白色、黄色或黄白色眉纹。飞羽黑褐色具两道白色或黄白色横斑。尾黑褐色,最外侧两对尾羽大都白色。下体黄色。喜稻田、沼泽边缘及草地。常结成甚大群,在牲口及水牛周围取食。是国家“三有”保护动物。2011.5.15拍摄于唐山南湖。2011.5.15拍摄于唐山南湖。
《雪鸮》张玉成
雪鸮:是鸮形目、鸱鸮科、雕鸮属的一种大型猫头鹰,头圆而小,面盘不显著,没有耳羽簇。嘴的基部长满了刚毛一样的须状羽,几乎把嘴全部遮住。虹膜金黄色,嘴铅灰色或角褐色,爪基灰色,末端黑色。它的羽色非常美丽,通体为雪白色,也有的时候布满暗色的横斑。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020.12.31拍摄于内蒙古呼伦贝尔。
《环颈雉》刘玉玺
环颈雉:是鸟纲雉科的一种走禽,体形较家鸡略小,但尾巴却长得多。雄鸟和雌鸟羽色不同,雄鸟羽色华丽,多具金属反光,颈部都有白色颈圈,尾羽长而有横斑。雌鸟的羽色暗淡,大都为褐和棕黄色,而杂以黑斑;尾羽也较短。栖息于低山丘陵、农田、地边、沼泽草地,以及林缘灌丛和公路两边的灌丛与草地中,杂食性。是国家“三有”保护动物。2022.2.14拍摄于唐山南湖。
《红胁蓝尾鸲》孙长利
红胁蓝尾鸲:俗名蓝点冈子、蓝尾巴根子、蓝尾杰、蓝尾欧鸲。体型略小而喉白的鸲。特征为橘黄色两胁与白色腹部及臀成对比。雄鸟上体蓝色,眉纹白;亚成鸟及雌鸟褐色,尾蓝。是国家“三有”保护动物。
《灰头绿啄木鸟》刘国生
灰头绿啄木鸟:是鴷形目啄木鸟科的鸟类。全长27厘米。雄鸟上体背部绿色,腰部和尾上覆羽黄绿色,额部和顶部红色,枕部灰色并有黑纹。颊部和颏喉部灰色,髭纹黑色。雌雄相似,但雌鸟头顶和额部非红色。嘴、脚铅灰色。鼻孔被粗的羽毛所掩盖。嘴峰稍弯;脚具4趾,外前趾较外后趾长。栖息于山林间,性胆怯。夏季取食昆虫,冬季兼食一些植物种子。是国家“三有”保护动物。2018.6.4拍摄于唐山南湖。
《杜鹃》任继文
杜鹃:是杜鹃科鸟类的通称,常见的有大杜鹃、三声杜鹃和四声杜鹃。又叫布谷鸟;杜鹃以昆虫为食,是著名的森林益鸟。多数居住在热带和温带地区的树林中。杜鹃以寄生的方式养育幼鸟闻名。是国家“三有”保护动物。2021.7.17拍摄于唐山南湖。
《黑琴鸡》张玉成
黑琴鸡:属于中型鸡类,是走禽。体结实,喙短,呈圆锥形,翼短圆,不善飞;脚强健,具锐爪;鼻孔和脚均有被羽,以适应严寒。雄鸟全身体羽黑色,头、颈、喉、下背具蓝绿色金属光泽。雌鸟全身体羽黄褐色,具黑褐色斑;颏、喉棕白色。为山地森林鸟类,栖息于开阔地附近的松林、桦树林和混交林中。主要以植物嫩枝、叶、根、种子等为食,兼食昆虫。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以及中国大陆的黑龙江、新疆等地。2021年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021.4.28拍摄于内蒙古呼伦贝尔。
《大斑啄木鸟》高国昌
大斑啄木鸟:又名赤鴷、臭奔得儿木、花奔得儿木、花啄木、白花啄木鸟等。小型鸟类,体长20~25cm。上体主要为黑色,额、颊和耳羽白色,肩和翅上各有一块大的白斑。雄鸟枕部红色。喜食很多林业害虫,因此被誉为“森林医生”。是国家“三有”保护动物。2017.5.14拍摄于唐山南湖。
《红隼》高国昌
红隼(sǔn):是隼科的小型猛禽之一。体长约34cm,喙较短,翅长而狭尖,扇翅节奏较快;尾较细长。飞行快速,善于在空中振翅悬停观察并伺机捕捉猎物。常见栖息于山地和旷野中,多单个或成对活动,飞行较高。以鼠类、大型昆虫、小型鸟类、青蛙、蜥蜴以及其他小哺乳动物为食。是比利时的国鸟。在我国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2019.7.19拍摄于丰南黑沿子。
《北红尾鸲》肖泽利
北红尾鸲:是小型鸟类,体长13-15厘米。雌鸟上体橄榄褐色,两翅黑褐色具白斑,眼圈微白,下体暗黄褐色。相似种红腹红尾鸲头顶至枕羽色较淡,多为灰白色,尾全为橙棕色,中央尾羽和外侧一对尾羽外翈不为黑色。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河谷、林缘和居民点附近的灌丛与低矮树丛中。主要以昆虫为食,其中约80%为农作物和树木害虫。是国家“三有”保护动物。2022.2.13拍摄于唐山南湖。
《大天鹅》唐华
大天鹅:天鹅属的鸟类,属游禽。除非洲、南极洲之外的各大陆均有分布。喜欢群栖在湖泊和沼泽地带,主要以水生植物为食,也吃螺类和软体动物。多数是一夫一妻制,相伴终生。求偶的行为丰富,雌雄会趋于一致的做出相同的动作,还会体贴地互相梳理羽毛。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011.2.22拍摄于山东荣成烟墩角。
《斑嘴鸭》吴长庆
斑嘴鸭:是鸟纲、鸭科的鸭类动物。体型大小和绿头鸭相似,体长50-64厘米,体重1千克左右。雌雄羽色相似。上嘴黑色,先端黄色,嘴蓝黑色,具橙黄色端斑;嘴甲尖端微具黑色,通常栖息于淡水湖畔,亦成群活动于江河、湖泊、水库、海湾和沿海滩涂盐场等水域。以植物为主食,也吃无脊椎动物和甲壳动物。是国家“三有”保护动物。2019.6.2拍摄于唐山南湖。
《遗鸥》高国昌
遗鸥:鸥科鸥属,中型水禽,体长为40厘米左右。成鸟夏羽:整个头部深棕褐色至黑色,上沿达后颈,下沿至下喉及前颈,深棕褐色由前向后逐渐过渡成纯黑色,与白色颈部相衔接。眼的上、下方及后缘具有显著的白斑,颈部白色;背淡灰色;腰、尾上覆羽和尾羽纯白色。杂食性,繁殖期以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主。濒危候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017.7.16拍摄于康保县。
《震旦鸦雀》高国昌
震旦鸦雀:为珍稀鸟种,有“鸟中熊猫”之称,是中国特有鸟类,“震旦”在梵语中为“中国”的意思。为鹟科鸦雀属的鸟类,体长约18厘米,常见于江边的芦苇地,是留鸟。震旦鸦雀夏季以昆虫为食,冬季也吃浆果。2021年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020.3.24拍摄于丰南黑沿子。
《树鹨》高国昌
树鹨:是小型鸣禽,体长15-16厘米。上体橄榄绿色具褐色纵纹,尤以头部较明显。眉纹乳白色或棕黄色,耳后有一白斑。下体灰白色,胸具黑褐色纵纹。常成对或成3-5只的小群活动,迁徙期间亦集成较大的群。主要以昆虫及其幼虫为主要食物,在冬季兼吃些杂草种子等植物性的食物,是国家“三有”保护动物。2017.9.23拍摄于丰南黑沿子。
《勺嘴鹬》张玉成
勺嘴鹬:是鹬科勺嘴鹬属鸟类,小型涉禽,体长14-16厘米。嘴黑色,嘴基平扁,先端扩大呈铲形。夏季上体黑色,具棕红色羽缘。头、颈、胸棕红色,胸具黑色斑点,其余下体白色。冬羽背面灰褐色,具黑褐色羽轴纹。额和眉纹白色,贯眼纹黑褐色。下体白色,胸侧具黄褐色纵纹。飞行时翅上有一窄的白色翼带,腰和尾上覆羽两侧白色,中央黑色。觅食时用嘴在水中或烂泥中像扫帚一样左右来回扫。据此特征和它那呈铲形的黑色嘴,在野外很容易地就能与其他鹬类区别开来。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021.1012拍摄于江苏盐城。
《黑脸琵鹭》张玉成
黑脸琵鹭:是鹬科勺嘴鹬属鸟类,小型涉禽,体长14-16厘米。嘴黑色,嘴基平扁,先端扩大呈铲形。夏季上体黑色,具棕红色羽缘。头、颈、胸棕红色,胸具黑色斑点,其余下体白色。冬羽背面灰褐色,具黑褐色羽轴纹。额和眉纹白色,贯眼纹黑褐色。下体白色,胸侧具黄褐色纵纹。飞行时翅上有一窄的白色翼带,腰和尾上覆羽两侧白色,中央黑色。觅食时用嘴在水中或烂泥中像扫帚一样左右来回扫。据此特征和它那呈铲形的黑色嘴,在野外很容易地就能与其他鹬类区别开来。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021.1012拍摄于江苏盐城。
《乌林鸮》张玉成
乌林鸮:体型硕大(65厘米)的灰色鸮鸟。无耳羽簇,面庞具独特深浅色同心圆,眼鲜黄色,眼间有对称的"C"形白色纹饰。喉中部黑色,两旁白色的领线平延成面庞的底线。通体羽色浅灰,上、下体均具浓重的深褐色纵纹。两翼及尾具灰色及深褐色横斑。比灰林鸮或长尾林鸮的体型都大许多。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021.1.1拍摄于内蒙古呼伦贝尔。
《白骨顶鸡》孟东红
白骨顶鸡:是秧鸡科骨顶属的鸟类。全身黑色,仅嘴巴和额甲为白色。为中国北方湖泊及溪流的常见繁殖鸟。常潜入水中寻找水草食用,主要吃小鱼、虾、水生昆虫、水生植物嫩叶、幼芽、果实、蔷薇果和其他各种灌木浆果与种子。列入国家“三有”保护动物。2020.12.27唐山南湖。
《黑鹳》高国昌
黑鹳:是一种体态优美,体色鲜明,活动敏捷,性情机警的大型涉禽。成鸟的体长为1-1.2米,体重2-3千克;嘴长而粗壮,头、颈、脚均甚长,嘴和脚红色。身上的羽毛除胸腹部为纯白色外,其余都是黑色,在不同角度的光线下,可以映出变幻多种颜色。在高树或岩石上筑大型的巢。以鱼为主食,也捕食其它小动物。栖息于河流沿岸、沼泽山区溪流附近,是白俄罗斯的国鸟。在我国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019.12.4拍摄于井陉县。
《灰头麦鸡》高国昌
灰头麦鸡:全长约35cm。夏羽上体棕褐色,头颈部灰色,眼周及眼先黄色。两翼翼尖黑色,内侧飞羽白色。尾白色,具一阔的黑色端斑。喉及上胸部灰色,胸部具黑色宽带,下腹及腹部白色。冬羽似夏羽,但头及胸带褐色。活动于近水的开阔地带,以蚯蚓、昆虫、螺类等为食。中国繁殖于东北地区以及江苏、福建一带,越冬于广东和云南等地。是国家“三有”保护动物。2021.5.4拍摄于丰南黑沿子。
《鹪鹩》万春
鹪鹩:是一类小型鸣禽,身长在10-17厘米之间。头部浅棕色,有黄色眉纹;上体连尾带栗棕色,布满黑色细斑;两翼覆羽尖端为白色。整体棕红褐色,胸腹部颜色略浅,翅膀有深色波形斑纹,嘴长直而较细弱,先端稍曲。歌声嘹亮。取食蜘蛛、毒蛾、螟蛾、天牛、小蠹、象甲、蝽象等昆虫。是国家“三有”保护动物。2021.2.3拍摄于唐山南湖。
《红腹滨鹬》唐华
红腹滨鹬:鹬科、滨鹬属的小型涉禽,体长23-25厘米,嘴较短而直、黑色,脚亦甚短、绿色。体较粗胖。夏季上体灰褐色具黑色中央纹,背具棕栗色和白色斑纹和羽缘,头侧和整个下体栗红色。冬季棕红色消失。红腹滨鹬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性胆小,见人很远即飞,主要以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也吃部分植物嫩芽和种子与果实。 红腹滨鹬繁殖于环北极地区,属长距离迁徙鸟类,中国黄渤海地区是其在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重要的停歇地。是国家“三有”保护动物。2022.3.17拍摄于唐山市曹妃甸区。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鸟》一诗中写到:“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当您在对美丽的惊叹、对生活的热爱、对弱小的同情、对生命的珍惜的同时,您还应该想到它们正在无时无刻处在危险之中。环境恶化、食物减少、人类的猎捕、餐食等等,在时时威胁着它们的生命,同时野生鸟类是多种病毒的携带者和自然宿主,革除滥食野生动物的陋习是维护生态安全和人民生命安全的迫切需要。因此认识鸟类、爱护鸟类、保护鸟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希望您也成为懂鸟、爱鸟、护鸟的参与者。
主办:唐山市丰南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唐山市丰南区农业农村局
唐山市丰南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承办:唐山市丰南区图书馆
唐山市丰南区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唐山市丰南区摄影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