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

  • 市/州选择
  • 区/县选择
信息资讯
  • 信息资讯
  • 文化直播
  • 文旅活动
  • 场馆预订
  • 文化e课
  • 文旅品牌
  • 遗产保护
  • 文化团队
  • 活动信息
  • 艺术培训
  • 艺术演出
  • 艺术展览
  • 百强示范点
【展览】丰南文化馆人优秀美术作品系列展——画家李安生作品展
活动时间: Wed Oct 26 16:22:00 GMT+08:00 2022-Wed Oct 26 16:22:00 GMT+08:00 2022   已结束
活动地点:线上展览
咨询电话:
主办单位:丰南文化馆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文化”的表述掷地有声,再次为文艺工作指明方向,吹响前行奋进的号角。为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丰南文化馆推出文化馆人线上美术作品展,展示文化馆专业画家的美术创作成果,使艺术创作得到更好交流。

丰南文化馆是一个艺术的摇篮,多年以来,从这里走出了许多国内外知名的艺术家,更培养了无数的艺术人才,为艺术的传承发展和家乡艺坛填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为坚定文化自信,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感悟非凡的思想力量,汲取丰厚的精神滋养。将隆重推出文化馆人系列优秀美术作品线上展览,从不同视角和笔触,表现文化馆人的书画情怀和对家乡的关注和热爱。

本期推出画家李安生作品展。

 

 1.jpg


李安生  1950年生于丰南,现居唐山。毕业于河北师大美术教育专业,1978年8月至1982年4月于丰南文化馆美术组工作。后多年从事美术教育工作,高级教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特约艺术家。

李安生多年潜心于写意人物画创作,在水墨艺术实践中,寻求以线构形的人物结构与笔墨意趣的完美契合,对传统与现代,国画与西画,写实与写意融会贯通。作品追求既有严谨的写实精神,又有文人画的散逸旨趣。注重思想品位和文化内涵,代表性作品有《大风歌》、《煮酒论英雄》和《泣血雄魂》等。作品题材多取自历史故事、古典文学和古人诗意。他曾多年从事水粉、水彩等西画工作,代表性作品有《仰望星空》,另外还参与许多大型壁画、浮雕组画的设计与制作,产生良好的反响。

展览成绩:

1982年国画作品《行军路上》参加《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55周年河北省美术作品展览》获优秀作品奖;

1990年国画作品《听声》入选《中国首届风俗画大奖

赛》;

1990年国画作品《江河水》参加《中国现代书画大赛》

优秀奖;

1994年国画作品《唐山记忆》入选《庆祝建国45周年河北省美术作品展览》;

1998年国画作品《司马迁》入选中国美协《中亨杯全国书画大展》;

1999年国画作品《沧海横流》参加《河北省廉政清风书画摄影展览》获得二等奖;

1999年作品《悲壮的乐章》入选《庆祝建国50周年河北省美术作品精品展》;

1999年作品《孔子游晋》入选中国美协《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

1999年作品《母亲,我要归来》参加中国美协《庆祝建国50周年暨澳门回归全国诗书画大展获优秀奖;

2002年作品《厚土》入选中国美协《2002年迎奥运全国中国画大展》;

2002年作品《厚土情深》参加中国文联《秦皇岛之夏中国书画名家邀请展》;

2004年作品《使命》入选中国美协《2004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05年作品《铁血雄魂》参加《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型书画艺术作品展》;

2005年作品《磐石》入选人民日报社《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型书画展》;

2005年作品《一别瑶池向蓬莱》参加《八仙过海杯全国书画大展》获二等奖;

2007年作品《朱德总司令》应邀参加人民日报社《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书画作品展》;

2008年《天津建卫600周年》大型浮雕组图设计(48幅)(现陈列于天津火车站前广场)。大型壁画设计《八方来客集津门》(天津城市景观所)。大型壁画设计《迎客松》(黄杨木雕,天津国宾馆)。设计大型浮雕组图《铁翼雄师》。

2009年为天津设计《历史天津金融街》(人民大会堂天津厅)。

2009年浮雕壁画设计《地中海风光》(广州地中海国际酒店)。壁画组图设计《二十四节气组图》(山西旅游景区订制);

2012年国画作品《叼羊》入选中国美协《美丽家园魅力新疆---第七届中国西部大地情中国画、油画作品展》;

2017年国画作品《赤壁怀古》参加《香港全球水墨大展》;

2018年国画作品《寒梅气节醒狮精神》入选中国美协《“香凝如故”全国美术作品展》。

 

作品欣赏

 

2.jpg

国画《铁血雄魂》

 

3.jpg

国画《司马迁》

 

4.jpg

国画  隆中对

 

5.jpg

国画  赤壁怀古

 

6.jpg

国画  李白吟啸图

 

7.jpg

国画  伯乐相马图

 

8.jpg

国画  大风歌

 

9.jpg

国画  郑燮忧民

 

10.jpg

国画  紫气东来

 

11.jpg

国画  天师钟馗

 

12.jpg

国画  达摩东渡


李安生人物画画风解析

李安生人物画的笔墨语言,选择“小写意”水墨风格进行创作,这种兼工带写的画法,既不象大写意语体那样因简笔容易产生的粗率与空乏,也不似工笔语体那样精谨工整,也避免流于匠气的风险,而是以笔墨丰富性,形象表现的鲜活性和色彩的润泽明丽见长,笔力雄劲,墨气氤氲,不仅构图,画法也“穷变化于笔端”。读他的人物画,有“满纸飞动”之势。这是中国画的最高原则,即以“气韵生动”为第一。画中人物动起来就有了生命,山水动起来就有了情韵,花鸟动起来就有了生机,这是李安生人物画的核心旨趣,也是他的人物画风有别于常人的卓荦之处。他以富有动感的“五笔七墨”,去抒写人物的生动造型、夸张的身姿手势、迎风飘举的衣纹,并置于开阔的空间,不乏有起伏的山峦、迅疾的行云、花木的婆娑、树影的摇曳及光影的变幻的背景相衬,抑或与坐骑共征程,都力求给人以摇山荡谷、风驰电挚之动。

读他的人物画,有“出旧嬗新”之变。细加推究,李安生人物画得之传统很多,这是他的立身之本,而得之于“他山之石”也很多,致使他的人物画在保持中国画写意精神的同时,获得更强的表现力而具现代感。他把西方的写实手段引进他的人物画,以造型带动笔墨的新变。

李安生丝毫不忽视中国画笔墨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并有着相当强的笔墨功夫。他努力在写意的笔墨与写实的造型之间深化造型意识,力矫新老文人画重笔轻象,重神轻形的弊端,并根据描绘对象的丰富和感悟的新颖,相应地发展前人所无的笔墨,使“笔墨当随时代”。他把西方的平面构成引进他的人物画,使构图不再是传统的旧有程式,而是让背景站立起来,成为一种丰富境象的展示,让人们正看主体,俯瞰衬景,形成视觉可以自由转换的多种图式,实现主体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音容笑貌。在他的人物画中,又把西方色彩与传统色彩、感情色彩与自然色彩交融于一,让色彩与墨相和,起到以色托墨的作用。同时在以毛笔借助水墨的用色技巧中,除去平涂、渲染外,还运用了泼墨泼彩、撞水撞粉法,造成了有控制的渍痕与渗化效果,使之与独特的意境相化合,加强了色彩的感染力。中西画法、技法及审美、视觉方式的融会,为李安生人物画的发展开了新生面。读他的人物画,有“古意系今情”之想。所谓“古意”,即古人之情。在传统人物画中多为文人士大夫一己性情和个人悲欢的宣泄,而李安生笔下的古意人物虽取材于历史故事、古典名著、古人诗意,但绝非是古人那种消极和孤寂的情调。他的画“发古人之幽情,接今人之思绪”,是以现代人的心态和情感关照传统,既有浓郁的古意,又有时代的新鲜感受。他凭借花鸟、山水、人物兼擅的优势,毫不牵强地把山水、花鸟融入他的人物画中,使画面富有活力和现代感。就整体而言,他的作品无一不灌注了催人奋发而又令人深省的立意,充满了气贯长虹的阳刚之美。

李安生的人物画画出了智慧、才艺与生趣,画出了人情、人性与人格,画出了自家面貌。

(作者:贾德江,著名出版人、美术评论家、画家)

 

1.jpg

国画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jpg

国画  柳如是

 

3.jpg

国画 三羊开泰

 

4.jpg

国画 关圣帝君

 

5.jpg

国画  泽惠中华

 

6.jpg

国画  临江仙

 

7.jpg

国画  赏珍图

 

8.jpg

国画  步出厦门行

 

9.jpg

国画  天地英雄气

 

李安生人物画赏析

李安生人物画以传统文化精神为前提,继承民族审美理念与笔墨传统,对东西方绘画全面观照,对传统与现代,写实与写意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与反思之后,寻求以线构面的人物结构与笔墨意趣的完美契合,作品追求既有严谨的写实精神又有散逸的文人画旨趣,在他的画中,“情”与“境”相互映衬,呈现一种跌宕错落、苍茫与悲情的大美气象,其画作的艺术性与观赏性来自于观者与画中人物和画家创意所产生共鸣。李安生执着于历史人物画创作几十年,这种择善固执,完全源自于他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由衷执念。他创作的一批批历史题材人物画卷,让你重温历史,体悟千古风流人物的高风亮节,让你走进传统,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他画《大风歌》展现帝王气象;他画《竹林七贤》抒写魏晋风流;他画《司马迁》、《满江红》昭示正道忠魂;他画《李白吟啸图》、《赤壁怀古》吟唱文人风骨;他画《泣血雄魂》,悼念抗日战争为国捐躯的军事将领,也体现了画家的家国情怀、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他的画室悬挂一幅《定风波词意图》,画出了苏轼因乌台诗案,连遭贬折之后,又三月道中遇雨,不为仕途凶险和环境艰辛所困,吟诵“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气度。暗喻画家自己,不慕荣利,甘守寂寞,在艺术创作之路砥砺前行。我想,这正是艺术家的定意。我们对其作品的解读,不仅在笔墨本身,还在于画作之中承载的人生哲理,以及画作所接通的历史与当下的联系。

(作者吕立新,著名文化学者,艺术品投资与鉴赏专家,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副秘书长)。

参与评论 
热门推荐

“扫一扫”

获得更多

意想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