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画起源于汉代,发展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作为不可或缺的年节符号,在几千年华夏文明中传承至今,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美术门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2022新春的脚步已悄然而至,年的色彩、年的味道、年的声音在城市的上空弥漫开来。年画是我们薪火相传的精神表达,我们通过年画向民间文化致敬,使精神记忆变得斑斓多彩,让年的视觉与感受变得富有内涵。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
从广义上说,凡民间艺人创作并经由作坊行业刻绘和经营的,以描写和反映民间世俗生活为特征的绘画作品,均可归为年画类。年画习俗反映了古人的心灵慰藉和精神信仰。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崇拜逐渐转化为对社会性的人格神的崇拜与信仰,从最早的桃符、苇索、金鸡、神虎,到神荼、郁垒,再到后来的关羽、赵云、尉迟恭、秦叔宝等武将和钟馗、天师、东方朔等神仙,其间有着一条鲜明的发展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