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民间文化艺术繁荣发展,是“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使命。12月3日-12月5日由唐山市乐亭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乐亭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乐亭县文化遗产传承中心承办的“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乐亭县乐亭大鼓惠民云展播”将在河北公共文化云平台与全国观众邂逅,届时乐亭“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风采将尽情展现。
乐亭大鼓于明末清初发源于河北省乐亭县,是中国北方地区主要曲种之一,与评剧、皮影并称“冀东三支花”。演出时由一人自击鼓板站立说唱,另一人持三弦伴奏,唱腔优美,板式多变,素有“九腔十八调”之称,鼓界泰斗骆玉笙盛赞乐亭大鼓“艺苑奇葩”。2006年乐亭大鼓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次惠民云展演共3场,首场和次场均为乐亭大鼓优秀长篇书目展播,末场为乐亭大鼓国家级传承人专场演出。16名知名大鼓艺人同台献艺,《呼家将》《小八义》《响马传》《回杯记》《葛红霞扫北》等近20段精彩曲目,带领观众回溯时光,重温当年那一段段惊心动魄,跌宕起伏的历史史诗。
国画一词起源于汉代,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国画是中国的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知。
中国画起源古代,象形字,奠基础;文与画在当初,无歧异,本是一个意思。我国夙有书画同源之说,有人认为伏羲画卦、仓颉造字,是为书画之先河。文字与画图初无歧异之分。
中国画主要分为人物、花鸟、山水这几大类。表面上,中国画是以题材分为这几类,其实是用艺术表现一种观念和思想。所谓"画分三科",即概括了宇宙和人生的三个方面:人物画所表现的是人类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山水画所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花鸟画则是表现大自然的各种生命,与人和谐相处。中国画之所以分为人物、花鸟、山水这几大类,其实是由艺术升华的哲学思考,三者之合构成了宇宙的整体,相得益彰,是艺术之为艺术的真谛所在。
中国画历史悠久,远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这之前又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春秋战国最为著名的有《御龙图》帛画。它是在丝织品上绘画。这些早期绘画奠定了后世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础。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域外文化的输入与本土文化所产生的撞击及融合,使这时的绘画形成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描绘本土历史人物、取材文学作品亦占一定比例,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 ,宗教画达到了顶峰,并出现了世俗化倾向;人物画以表现贵族生活为主,并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造型。五代两宋又进一步成熟和更加繁荣,人物画已转入描绘世俗生活,宗教画渐趋衰退,山水画、花鸟画跃居画坛主流。而文人画的出现及其在后世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方法。
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得到突出发展,文人画和风俗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渐稳定,文化艺术领域空前繁荣,涌现出很多热爱生活、崇尚艺术的伟大画家,历代画家们创作出了名垂千古的传世名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