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

  • 市/州选择
  • 区/县选择
信息资讯
  • 信息资讯
  • 文化直播
  • 文旅活动
  • 场馆预订
  • 文化e课
  • 文旅品牌
  • 遗产保护
  • 文化团队
  • 活动信息
  • 艺术培训
  • 艺术演出
  • 艺术展览
  • 百强示范点
【讲座】古冶区文化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之七)——乐亭大鼓(一)
活动时间: Thu Nov 04 17:03:00 GMT+08:00 2021-Thu Nov 04 17:03:00 GMT+08:00 2021   已结束
活动地点:线上
咨询电话:
主办单位:古冶区文化馆
报名人数:0 / 0

乐亭大鼓,是中国北方较有代表性的曲艺种类之一,是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乐亭大鼓唱腔音乐为板腔体,曲调丰富多变。除有完整的慢板、流水板、快板、散板外,并有上字调和凡字调两种不同调性的往复转换,板式变化十分灵活。代表曲目有《东汉》《隋唐》《三侠五义》《呼延庆打擂》《金陵府》等。

 

21.jpg



乐亭大鼓由木板大鼓衍变而咸,距今约有200年的历史。在继承历代文化成就的基础上,由当地民歌发展而成。《中国书词概论》记载:"清初年,乐亭城内凡自娱好乐之人,最爱唱"清平歌",同时,乡村里也流行着散曲之类的小调,后来,有位弦子李,先以三弦配奏了"清平歌",遂加以改正,使其韵调动听悦耳,较之1日曲大有不同,于是齐呼之为"乐亭腔"。在演唱实践中,又经过进一步改革提高,约在清乾嘉年间,初步形成了乐亭大鼓的板腔雏形。道光三十年(1850年),乐亭著名说书艺人温荣发现了铧翅的清脆声响,并磨制成了第一付铁板。乐亭城南大皇粮庄头崔佑文进京供奉,带温荣入恭亲王府献艺,温荣的技艺深得王爷欢喜,当即封了顶子赐了座,并赐名"乐亭大鼓"。《曲艺论丛》中记载:"乐亭大鼓,简称乐亭调,为北方俗曲鼓词之一种,产生于乐亭县,故名。"

 

22.jpg


乐亭大鼓的发生、发展,经历了明末清初的"产生、形成期",清中、末叶至民国的"成熟、兴盛期",建国初至"文革"前的"革新与发展期","文革"期间的"冷落、沉寂"期,"文革"后的"全面复兴期",以及实施"民保工程"的"弘扬、振兴期"。清光绪中叶至民国初年,通过为温荣弟子陈际昌、齐桢为代表的一批有影响艺人的努力,使乐亭大鼓艺术步入繁荣时期。在书目方面,由过去只有《老鼠告猫》《王婆骂鸡》之类的几十个短篇,发展到有了中篇、长篇书目,其短篇书目也增加到一百几十个。乐亭大鼓自清末进入城市(首先是唐山)后,延至民国初年,开始涌现第一批女艺人。

 

23.jpg


20世纪30年代,乐亭大鼓的发展呈现出流派纷争的局面。滦县的戚用武,大胆地吸收了西河大鼓、京韵大鼓等曲种的唱腔,创出了新腔,并以善唱"花腔花调"著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郑运来、陈云山等进步艺人参加了八路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编演新曲段,为军民演唱乐亭大鼓,起到了很好的宣传鼓动和教育群众的作用,如1945年靳文然和高荣远在抗日游击区演唱他们创作的《火烧钟家滩》《与民复仇》(高荣远作)和《骂蒋鹏飞》(靳文然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帮助曲艺艺人组织起来,各市、县相继建立了曲艺团(队、组),冀东地区乐亭大鼓艺人也参加了当地的曲艺组织。至20世纪70年代初,两个支系又渐趋合一,不少从业人员在唱腔上采取东西合璧的做法,给人们带来了新的艺术享受。


24.jpg


乐亭大鼓与时俱进,适应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发展需求。2002年4月河北省文化厅命名乐亭县为"民间艺术之乡"--"曲艺一大鼓之乡",2003年3月,文化部命名乐亭县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曲艺)"。

 

25.jpg


乐亭大鼓的表现形式比较简单共有两种,第一种只需要一鼓一板一弦一人演唱就可以了,演唱者打鼓又打板,边说边唱。描绘场景、刻画人物、议论得失,都由演唱者一人承担;第二种由一人自击鼓板站立说唱,另有人分持三弦等乐器伴奏。

 

26.png


乐亭大鼓以其丰富的板腔、完整的曲式、鲜明的地方特色深受北方地区广大群众的喜爱。乐亭大鼓旋律优美、韵味独特,融于地方化,趋于戏剧化,素有"九腔十八调"之称。乐亭大鼓鼓词名目繁多,具有较高的文学性和深刻的思想性,对研究我国社会文明史、社会发展史、民俗文化史、音乐发展史都是极为珍贵的资料。

参与评论 
热门推荐

“扫一扫”

获得更多

意想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