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棵古槐树那盘古石碾》
张景生
值了一宿夜班的月亮悄然隐去,害羞的太阳红着脸走出地平线,引来东方道道霞光。
有摩托车和拖拉机的声音响起,一些早起遛弯儿的老人走出家门,几个小超市开门营业——从寂静到喧嚣,三千多人的曹妃甸区十农场郑庄子村如曹妃甸其他上百个村庄一样,从梦中醒来。
郑庄子村的一天,最属早晨热闹。吃过早饭,种田的人们带着各种农具,上班的男女穿得整整齐齐,大伙儿开车、骑车,相约般从农家院走出。半小时左右的时间,街道便又空净起来。
外出的人们,大多要走过村中央那条宽阔的水泥路。这条主路的西段边上,那棵古槐树就静静地站立着看出行的村民,偶尔树叶飘动,像是给出村的人们挥手送行。那盘古石碾,则稳稳地静卧在主路东段一个普通的农家院内。早晨的农家院宁静祥和,古石碾静思不语,许是在追忆多年前村民相互帮衬的时光。
八九点过后,古槐树下,古石碾旁,几乎是郑庄子村每天最热闹的地方。这里,常有十多个马扎和板凳不规则地聚在一起。彼此熟悉的耄耋农人,有时相互调侃,有时或国家大事、家长里短评论一番。观点一致,就笑声连连,话不投机,观点相左,嗓音便高了八度。
大多数时候,近在咫尺的古槐树和古石碾,更是老人们长谈不衰的话题。关于古槐树和古石碾,大家都能讲出太多豪壮或者温馨的故事。这些口口相传的往事,让大家感动,也使自己自豪。
古槐树,也曾陪伴过我童年的一段时光。
大约50年前,因为爷爷的去世,为了得到娘家人的照应,奶奶带了我们一大家子人从二十里外的曾家湾来到了郑庄子村。村里,奶奶的亲人众多,我有二十多位舅老爷、表叔、表姑和同龄的表兄弟。
七八岁的我,认不全奶奶的这些亲属,却对古槐树慢慢熟悉起来。我们家暂住的老屋,与这棵古槐树只有30米,就在我一个叔伯表叔的院墙外。
我小时候的古槐树,伟岸挺拔,枝繁叶茂,两个大人才能抱得过来。我们这些孩童,夏日里相互协助爬到树上逮知了,还会围绕在树下捉迷藏。秋天的傍晚,我们依在他的身旁听老人们讲故事。
后来,我随父母迁到另一个村。关于古槐树的童年趣事,只留在了我的回忆中。
长大后,我依然牵挂那棵给予我童年太多快乐的古槐树。过年走亲戚,平时访朋友,到了郑庄子即使绕路我也要看看古槐树。我常想:经历风雨沧桑的古槐树,定然有太多的故事在其中。
真正了解古槐树,是我结识了郑庄子村退休的小学校长郑增国。有一天,我特意拜访老校长。在他朴素的农家小屋,一杯清茶热气升,关于古槐树的故事,就从这位72岁、知识渊博的老者口中娓娓道来——
郑庄子,明末清初始建村,四百余年的古槐树由先祖所栽,树龄几乎与村子的历史相仿。
当时郑庄子村的先祖选址来建村,这里荒无人烟地盐碱,种庄稼和栽树似登天。农耕之余,为保活这棵小槐树,几位先祖浇水、拔草、剪枝、勤施农家肥。十几年的光景,土地变肥沃,绿意盎然的槐树已参天。先民们说:这槐树是大家的树,也是郑庄子的一员。
抗日战争年代,日本鬼子的铁蹄也曾踏进郑庄子村。无数次烧杀抢掠,激起乡亲们复仇的强烈愿望。多名热血青年参加八路军,他们与亲人依依惜别,在古槐树下集合,然后奔赴战场浴血奋战。
解放战争时期,古槐树下成为革命工作者的聚集点,支前的队伍在这里宣誓,充裕的物资从这里运到前线。
刚刚解放时,一穷二白的郑庄子建不起办公地点,几任党支部又把“会议室”选在了古槐树下,乡亲们从这里受领任务后再去田里干活。
如今,村里有了如孩子考上大学等喜事,村民会不约而同来古槐树前进行纪念,不少人选择这里为孩子送行。
古槐树,代表着村里先辈的光荣革命传统,是郑庄子的一面旗帜,也是吉祥如意的象征。
有一年,古槐树曾经枯萎,但他始终顽强地活着,每年都努力长出新枝。村民们说: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古槐树。
2017年,党支部出资焊了铁围栏,将古槐树保护起来。乡亲们都举手赞成:郑庄子的红色历史要传承!
郑庄子村,除了郑姓,还有苏姓。原来,郑姓在唐山,苏姓在保定,相距甚远的他们素不相识,毫无交集。是苏家人的大爱情怀和郑家人落难时的一诺千金,引出了一段美好的姻缘。后购置的一盘古碾,让郑苏两大家族和睦相处百余年。
时光的指针回拨二百年。
初冬时节,几乎断了炊烟的郑如信外出谋生,走到保定西北的苏家洼村,又冷又饿的他大病一场。蜷缩在路边的他以为自己的生命即将终结。
举目无亲,生命危在旦夕。苏家洼的好心人苏彩将郑如信背回家。请郎中,熬草药,管吃喝,家境艰难的苏彩所做的善事感动得如信热泪纵横。
“我家闺女和你家儿子年龄相仿,他们成亲,我们就是一家人!”医好病,走出苏家洼,郑如信唯一的“答谢”只有一句发自肺腑的承诺。
13年以后,穷困潦倒的苏彩携妻带子千里昭昭来到郑庄子村。恩人到来,郑如信万分高兴并践行盟约,几年后,苏彩之子苏成发与他的女儿喜结秦晋。至此,苏家开始在郑庄子繁衍生息,一代代人丁兴旺。
光绪二十年,日子较殷实的苏氏第四代传人苏有传套马车从丰润拉来一盘石碾,用以去五谷皮壳。
石碾,在山区比比皆是,在渤海湾畔的郑庄子村实属稀罕。石碾进村,众村民纷纷前来观看。
义气的苏家人将石碾放置院内,大门昼夜敞开,不要任何报酬让郑姓村民使用。欢声相迎,笑语相送——有了空闲,他们还帮助前来的村民一起推碾扫碾。
推碾,扫碾——长此以往,郑姓和苏姓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推碾,扫碾——不分彼此,互帮互助的佳话在村里传承百年!
古槐树,早已把根儿扎在了郑庄子人的心里。
古石碾,让郑庄子人知恩图报,把感恩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