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曹妃甸》
张景生
曹妃甸,是生我养我的家园。她四季的模样,清晰地印在我的心房里。
曹妃甸的初春,虽然有些冬的寒意,但依然被蛙鸣唤醒。田野的坡地上,那些破土而出的无名小草,常常被调皮的冷风嬉笑着抚摸。倔强的小草知道风儿即将远去,努力摇动身姿为它送行。
路旁的排排杨树,最早感知春天的到来。那些树枝,经过一冬的守望,悄悄披上一身绿装。接下来,枝枝杈杈间,万千嫩芽如同赴约般悄然冒出。每个曹妃甸人都知道,杨树在曹妃甸是春天的使者,它把这片土地装扮得绿意盎然!
庄稼院内,那厚厚的冻土已经松软。老伯舞动农具,一两畦的蒜瓣埋好了,压实了。紧接着,黄瓜、京瓜、西红柿、生菜、水萝卜等种子也相继植入土中。只十几天,这些小苗苗就在温室拱棚内破土而出。庄稼人都说,这院中的各种蔬菜,吃着劲道、放心,不仅自家享用,还能送给城区里的众多亲戚。
春天,曹妃甸方方正正的黑土地是一张待写的卷子,所有勤奋的耕耘者皆是待答的考生。你看,农工们驾驶着各种机械在土地上欢快地驰行;你看,扬水站的水泵吐出欢乐的浪花;你看,一个个育秧大棚里已经人头攒动、化肥种子堆成了小山——
夏日的曹妃甸,是开启梦想和挥洒汗水的季节。
阳光照耀下,一株株稻秧已经把稻田染成浅绿色。这些出棚的稻苗,都是稻农的孩子,它们渴了,有不尽的甘泉,饿了,有香喷喷地“美食”。在稻农的呵护下,它们欢快地扭动身姿比着长高。
在一望无际的虾池,小小的虾苗成群结队来到了新家。它们好奇地游啊,却怎么也游不到尽头。随着个头一天天变大,它们也没弄明白这水的世界为什么如此浩瀚无涯。
在一间间漂亮的教室,学子们郎朗的读书声是一曲最舒美的歌谣。每一个夏天,他们从一年级升到二年级,从小学升到初中,从初中升到高中,从高中步入大学的殿堂。每一位孩子的脸上都溢满了灿烂的笑容,他们都是曹妃甸的希望和未来。
夏日的曹妃甸,早已成了游人欢乐的海洋。蚕沙口、湿地公园、河豚小镇——这些曹妃甸独有的旅游胜地吸引了天南地北的游客。他们在宽阔的海边踏浪,在无尽的芦苇丛中观鸟,在奇特的古建筑前合影留念,在一道道诱人的大餐前流连忘返、大快朵颐——
秋天,是每一个曹妃甸人都翘首企盼的。
这里的36万亩稻田,已经被金色的外衣浓浓包裹。收获的日子里,农工们的脸上挂满了幸福的微笑。看啊,一台台收割机在稻田内穿梭,一车车稻谷运回农家院。到了晚上,归家的人们会温上一壶好酒,也会炒上几个好菜——
那些在水下嬉戏了半年的对虾,在虾农的精心照料下也已经长得威武体壮。一张张围网拉动,受了惊扰的它们纷纷跃出水面。宽阔的大马路上,一辆辆收虾的汽车满载而归驶出曹妃甸。几天后,它们便会亮相全国各地的餐桌,那些美食家如同收到了一张来自渤海湾畔特色鲜明的红色名片。
其实,行走在曹妃甸这片热土,秋天的故事还有好多好多:味道鲜美的河豚鱼、红脸蛋的瓜果、横行的稻田蟹、水中称霸的小龙虾——它们让曹妃甸声名远播,让曹妃甸人的口袋都鼓了起来。
说起一年内最后一个季节,人们首先想到的词语是沉寂。然而,曹妃甸却是一个例外。
冬日里,在生产队的农家书屋,忙了许久的农工整齐地坐好,他们的手中都拿着一本本书。这些书,有关于水稻种植的,有关于特种养殖的,有提高生活质量的,有修身保健的——大伙儿看得聚精会神,讨论得热火朝天。大伙儿说,农闲了,咱得充充电,咱得多学些知识,咱的脑袋瓜可不能生锈啊。
在曹妃甸大港,冬天的海风怎么也挡不住万吨巨轮乘风破浪的脚步。铁矿石、木材、煤炭——它们从世界各地齐聚曹妃甸,铁矿石变成了坚硬无比的钢材,木材变成了古色古香的家具,煤炭被一列列火车运到发电厂和钢铁公司。
寒冷的冬季有绿色装扮,这是奇迹。这奇迹,就发生在曹妃甸。当你驱车行驶在曹妃甸的土地上,你会发现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温室大棚。走进棚内,绿油油的芹菜,顶花带刺的黄瓜,让人垂涎欲滴的草莓,挂满藤蔓的西红柿,还有西葫芦,还有豆角,真是应有尽有。人们在赞叹科技神奇的同时,还有谁不佩服我们勤劳善良的曹妃甸人?!
四季分明的春夏秋冬,忽然在我眼里模糊起来。因为,我觉得,曹妃甸的每个季节都是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