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烟》
王娟
好想老家屋顶上的炊烟。有炊烟的地方有宁静的生活,有从精神到物质的满足。炊烟下有悠闲的鸡鸭,昼伏夜出的花猫,尽职尽责的看家狗。有母亲亲切的呼唤,父亲大海般的声音。一个人对炊烟的怀念,是深藏不露的私人日记,是经风见雨之后的人生感悟,是风光无限之后的平静淡定。
炊烟是一棵树,没有风的时候,从家里的灶房里生长起来,然后与全村的炊烟聚合成一片树林。有风的时候,炊烟就成了会行走的树,变幻莫测,婀娜多姿,悬浮到村庄的上空。其实,不论是有风还是无风,乡村上空的炊烟都是一幅动人的画卷。可是炊烟与画卷又有所不同,因为炊烟里有饭菜的香味,有柴米油盐的烟火相,更有父亲母亲的掂念。
对有着乡村生活经历的人们来说,童年的炊烟代表口福之乐。我们结伴在田野里疯跑,去小河里游泳,到树林里捉知了,学稻草人吓唬小鸟。兴致上来,一切皆忘,家早丢到爪哇国去了。这个时候不知道谁喊一声,我家房顶上冒烟了,妈在做饭了。大家立刻都齐刷刷地把目光投向村里,纷纷搜寻自家的房顶。每个孩子总能发现自家房上冒出来的炊烟,准确地分辨出家中是在做饭还是在烤火,都收了心,赶快追逐着跑回自己的家里。
妈妈生就的烟火非常简捷,大刀阔斧,张驰有度,像书法家留下的一在段飞白,收束得恰到好处。当我们从野外挑猪菜回到家里,她的身影正在炊烟里忙碌。我们不嫌,也不怕烟,总爱往灶门口钻,或是朝灶坑里添把干柴,或是扔一个青玉米进去,风箱虽然吹不出优美的小调,却能将火苗吹得哈哈大笑。丝丝片片的炊烟仿佛变成了丝绸手绢,让我看清一个明丽的世界,千丝万缕也好,梦绕魂牵也罢,将鸡鸣狗吠轻烟曼舞连带大地贮存的气息席卷而来。烟雾蒸腾,有时青紫,有时乳白,有时密不透风,有时疏可走马,阳光之下,烟霞千斛,细雨之中,雅诗万行,月白风轻隐约得见海市蜃楼,星光灿烂似遇蓬莱仙阁,那播撒出去的饭菜油烟味儿,更让人牵肠挂肚满口生津,那些写在房屋之上的蓝天之下的风景小诗,曾鲜活过乡村田园的图腾,生动过劳作之余的闲情逸致,丰富过随意道来的俚语谣曲。像浓墨一点滴入清池,从浓转淡,最后消失散尽,隐入心灵深处。
人生几十年光景,如果没有让炊烟濡染过,生命的历程就少了一些根须,生活的情趣就打了折扣。再忙也应当停下人生的脚步,只有当心灵归于一份平淡和安静的时候,那袅袅的炊烟才会从久远的记忆中升起来,瞬间就会弥漫整个心灵。那些经柴火燃烧过的情愫扑面而来,孩童时对烟火气里的那一番指望,那一份暖意,朦胧而清晰,遥远而亲近,那是一丝一缕惦念,一束一片烟火。人到中年后,我才慢慢领悟到炊烟的灵魂,它不仅仅是家的温暖,更是爱的醇美与繁盛。每个母亲不辞辛劳,点燃柴火,包含着她祈盼全家人肚饱心暖、生活红火热闹、日子节节升高的殷切之心。当我写这些文字的时候,窗外下着雨,我记录一点人间烟火气以及童年中的那份甜美。一个人的记忆里有袅袅炊烟,便足以抵御人世间的种种孤寒。我想故乡的炊烟,应该是从世俗生活中冒出来的掺合五谷油盐的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