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图讲座 | 献给青年学子一份写作宝典—— 《跟莫言学写作》
(附名家讲座《红楼梦中的经济问题》)
宝典一:用眼睛思考
观察要用眼睛,思考要用大脑,莫言却是“用眼睛思考”。莫言是一个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够用眼睛思考的作家。莫言的眼睛所观察、所体悟、所思考的事物都是带有感情、带有感觉的,它们和人一样可感可知。
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很多景物描写和生活场景描写,就是莫言“用眼睛思考”的精彩呈现。“秋天的一个早晨,潮气很重,杂草上,瓦片上都凝结着一层透明的露水。槐树上已经有了浅黄色的叶片,挂在槐树上的红锈斑斑的铁钟也被露水打得湿漉漉的。”——选自《透明的红萝卜》
“透明的露水”“浅黄色的叶片”“红锈斑斑的铁钟”,在莫言的笔下,这些景物仿佛都是长着眼睛的精灵,使整篇小说具有一种空灵、明澈的整体感。
只有学会观察生活,才有素材可写。比如我们写“雨”,淅淅沥沥的小雨和滂沱的大雨,你观察过它们的区别吗?比如说小狗、小猫这类我们身边的小动物,你能说出它们怎么走、怎么跑的吗?诸如此类的问题,需要我们睁开发现美的眼睛,多去观察,多去思考。最好把所见、所思及时记录下来,写作时就能抓住事物的特点,细腻的描述,准确的表达了。
宝典二:用耳朵阅读
在一次交流童年阅读经验时,莫言说:“当你们饱览群书时,我也在阅读,但你们阅读是用眼睛,我用的是耳朵。”莫言最初的文学课堂便诞生在老人们讲述的故事中。
莫言还善于聆听大自然的声音,譬如洪水猛兽泛滥的声音,植物生长的声音,动物鸣叫的声音……
有人说21世纪是一个读图的时代,卡通动画、精美的报刊杂志、视频、网络游戏让孩子们乐此不疲。但图像阅读是一种表层化的阅读,使人类思维变得缺乏深度。听觉调动人类的想象力,使人聪明而浪漫。
宝典三:用鼻子写作
在一次演讲中,莫言提出了“用鼻子写作”的观点。他说:“自己在写作时, 刚开始是无意地、后来是有意识地调动起了对于气味的回忆和想象,从而使自己写作时如同身临其境,也使读者身临其境。”
“河堤下的庄稼叶子忽然动起来了,但没有声音。河里也有平滑的波浪涌起,同样没有响声。很高很远的地方似乎传来了世上没有的声音,跟着这声音而来的是天地之间变成紫色,还有扑鼻的干草气息,野蒿子的苦味和野菊花的幽幽的药香。”——《大风》
这些句子是写大风来临之前周围自然景物的变化,这里的“干草气息”“野蒿子的苦味”“野菊花幽幽的药香”,就是作者用嗅觉感受到的真实气息。我们读后,虽然没有亲临那场声势浩大的大风,仿佛也身临其境,甚至从字里行间闻到了那些味道。
宝典四:用想象力构思
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学。莫言说:“一个文学家的天才和灵气,集中表现在他的想象能力上。”
“在渐渐西斜的深秋阳光里,白花花的杨树枝聚拢上指,瑟瑟地弹拨着浅蓝色的空气。冰一样澄澈的天空中,一绺绺的细密杨枝飞舞着。”——《枯河》
如果没有莫言对大自然的观察、体悟和感受,他是不可能写出如此细致入微的语句来的。可见,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能孕育孵化多少想象力。
《食草家族》是莫言肆意挥洒他的奇崛想象力的长篇小说,堪称汉语文学中将荒诞魔幻发展到极致的作品;同时也是一部充分体现莫言的世界哲学的作品。小说以高密东北乡为背景,描写了生活在贫瘠而又富饶的土地上的祖先们与大自然的关系。历史与现实,人为与自然,视觉、味觉、触觉与魔幻荒诞的想象,浓墨重彩与天马行空的抒写,在这部作品中浑然一体,令人惊叹。
莫言提倡创作者要有天马行空的狂气和雄风。关于想象力的培养,莫言说,要在生活中去感悟,去阅读经典名著,多读一些富有想象的小说。小学生们可以去看一些儿童读物,如《安徒生童话》等,培养自己的想象力。
本场讲座内容整理自管遵华所著的《跟莫言学写作》,更多精彩内容,请大家阅读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