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讲座:讲给孩子的中国文学经典——屈原与《离骚》
屈原,名平,字原,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
屈原是楚国的王室贵族,曾担任左徒的职务,这个官只比宰相小一点。他还当过三闾大夫,那是掌管宗族事务的官儿。屈原见多识广,目光远大,楚怀王非常信任他,国内大事总找他来商量,还让他草拟法令。屈原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当时的上官大夫官位跟屈原差不多,见屈原这么受重用,心里很不是滋味。屈原奉命制定法令,草稿已经打好了;上官大夫看了,鸡蛋里挑骨头,非要改动不可,屈原当然不同意了。上官大夫跑到楚怀王跟前说:大王命令屈原制定法令,他嚷嚷得满世界都知道了,还当众夸口说,除了我谁还能干这个差使!您看他眼里还有大王吗?楚怀王听了,果然很不高兴,从此对屈原冷淡了许多,后来找了个由头,把他放逐到汉北。
那个时候,战国七雄之一的秦国野心勃勃,总想称霸。可齐、楚两个大国结成联盟,成了秦国称霸的障碍。秦国便来了个“各个击破”的招数。秦派使者张仪对楚王说:楚国若跟齐国断交,秦国愿意拿六百里土地献给您。糊涂贪心的楚怀王竟满口答应下来。楚怀王跟齐国断绝关系,派人向秦国索要土地,张仪翻脸说:我什么时候说过给六百里?我只是说给六里!怀王大怒,派兵攻打秦国,结果损兵折将。
楚王这时才想起屈原,把他从汉北召回,派他出使齐国。秦国又使出新花招,提出要跟楚国结亲,并邀请楚怀王到秦国去。屈原坚决反对,楚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千方百计鼓动楚怀王。楚怀王听信了子兰的话,可这一去却再也没能回来,最终客死秦国。楚怀王的长子顷襄王继位,让子兰当令尹。子兰勾结上官大夫,又在哥哥跟前说屈原的坏话。于是屈原第二次遭流放,被流放到江南。
屈原眼见秦国军队一天天逼近,自己的国家被一群小人糟蹋得不成样子,他痛苦极了。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都城后,屈原怀抱一块大石头,跳进了汨罗江,以身殉国。传说屈原死的那天是农历五月初五,楚国的百姓们敬爱这位爱国诗人,都飞快地划着船去救他。他们用苇叶裹了糯米投到江中祭奠他,后来这一天被定为端午节。
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采用楚国方言创作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离骚是什么意思呢?“离,别也;骚,愁也。”“离骚”是遭遇忧患时所唱的歌,《离骚》是一首悲歌,是诗人流放时所作。此诗以诗人自述身世、遭遇、心志为中心。前半篇反复倾诉诗人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表达要求革新政治的愿望和坚持理想,虽逢灾厄也绝不与邪恶势力妥协的意志;后半篇通过神游天界、追求理想的实现和失败后欲以身殉国的陈述,反映出诗人热爱国家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屈原在《离骚》这首两千四百多字的鸿篇巨制之中反复陈述他希望楚国美好强盛的愿望,在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之中,他曾设想过退而自保,独善其身;也有人劝他去国远游,另寻出路,但经过一番上天入地的追寻之后,他仍然不肯放弃自己的愿望,最后终于说:“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彭咸,先传是一位贤大夫,谏其君不听,投水而死。屈原说在楚国既然已经实现不了美好的政治,那么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和价值?我宁可从古人于地下,也不能与那些龌龊的小人同存于混浊的世间!诗人殉身无悔的执著,即所谓“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些都是我内心之所珍爱,就是让我九死还是不后悔。诗人以此表示自己追求光明理想和坚持高尚品德的决心永不动摇。
与“殉身无悔”的态度相联系的就是“上下求索”的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道路是如此遥远,我要上天入地去寻求。屈原要寻求的是什么呢?是能使楚国繁荣强盛的贤君贤臣、开明的政治和美好的品德。屈原所追求的理想是最高远、最完美的,因此也是最难以达到的。但正是因为人类有这样的追求,所以人类才有希望。在中国的诗歌里,追求的精神也被诗人们从《离骚》那里继承下来。
从《离骚》开始,诗歌中形成了“悲秋”的主题。“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时光匆匆流逝啊,一刻也不久留,春去秋来,更相替换,年复一年。这是屈原有感于日月空流,自己无法施展政治抱负而写下的伤时名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我朝朝暮暮饮的是木兰上坠落的露水啊,吃的是秋菊的落花。屈原以饮露餐菊,食用高洁,比喻自己修身洁行。“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想到那草木的飘零凋落啊,怕的是楚王您也将逐渐老去。后世常用“美人迟暮”感叹流光易逝,盛年难再。
全诗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喻,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后人也常以“风骚”代指诗歌,或以“骚人”称呼诗人。屈原善于创造一种幽美的意境,用奇花异草来打比方。屈原用生长在南国水乡的香花幽草,象征个人高洁的品德。诗中还出现美女的形象,那也不是真的指美女,而是楚怀王的象征,那些香草则用来比喻贤臣。在后世诗歌中,“香草美人”便成了约定俗成的政治比喻。
人的生命当然是短暂的,但诗歌的生命却生生不已。上下求索的精神、殉身无悔的态度、香草美人的比喻、悲秋伤逝的传统,这是《离骚》留给后代诗歌的几个“母题”。屈原的政治理想虽然落空了,但他的生命并没有落空,他心灵中那些美好的东西通过《离骚》留给了后代,在两千年的历史中不断地拨动人们的心灵,点燃人们的热情,使中国诗歌的主流从不走向消极和颓废,使中国诗人永远保持着那种热烈执著的感情。这是《离骚》在中国诗史上最大的贡献,是今天我们仍然应该继承和发扬的宝贵传统。
本场讲座参考书籍:《讲给孩子的中国文学经典》、《中国古诗词课》,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原著。